漯河故事 | 李化宇村:民风淳朴 崇文重教

在临颍县瓦店镇南部,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状元村”——李化宇村。全村2021人走出13名博士、7名硕士和260多名本科及大专生。读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带动了村子的发展。
“李化宇行政村辖李化宇、侯庄、小杨庄三个自然村,共459户2021人,1998亩耕地。”近日,李化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宋俊凯告诉记者,李化宇村的村名是由移民的姓名沿用至今。明朝初期,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兄弟两人,哥哥叫李化宇,弟弟叫李小坡。为广开耕地,李化宇居住该地,以人名为村名。因无后代,该村没有李姓,宋姓居多。其弟在该地向南几里居住,也以人名为村名,即李小坡村。因有后代,李小坡村大部分村民姓李。两个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在村里广场的一面墙上,张贴着英才光荣榜,上面展示着从村里走出去的博士照片及简历。宋俊凯说,制作英才光荣榜,让榜样说话,是李化宇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第一年,李化宇村就有两名青年考上大学。他们首次打开了李化宇村通往高校的大门,结束了李化宇村无大学生的历史。从此,村里每年都有学子迈进大学校门。
“2024年村里又出了7名大学生。”宋俊凯说,“多年以来,村里一直盛行着这样的‘攀比风’:不比楼房比学生,不比轿车比希望,不比排场比教养。比的是谁家出了多少大学生、谁家孩子考上什么名牌大学、谁家孩子为社会作了什么贡献。”
今年68岁的高建周是一名老木匠,有2个女儿和1个儿子,3个孩子1个是博士、2个是本科生。“两个女儿学习勤奋,肯吃苦,有韧劲。现在大女儿高颍丽在临颍一高任教,二女儿高颍颍在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工作。”提起两个女儿,高建周满脸的骄傲。
村民杨喜宾家培养了1名博士、1名本科生。为了供孩子上学,杨喜宾常年在外打工。杨喜宾回忆说,好在那段艰苦的日子熬过来了,而贫穷和苦难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一笔财富。现在二儿子杨永刚是佛山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李化宇村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值得欣慰的是,李化宇村多年来的经济发展,也得益于走出去的这些人的‘反哺’。”宋俊凯介绍,从村里出去的大学生从未忘记自己的根。这些在外的学子开始陆续回报家乡,有的为村庄发展献计献策,有的自筹资金帮助村庄搞建设。
宋俊凯说:“李化宇村之所以成为‘状元村’,不是偶然和巧合,而是因为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村委会办公楼北边的民俗文化馆。该馆是在村祖师庙遗址上修建的。据记载,李化宇村祖师庙建于明代。传说是祖师爷成灵阻挡劫匪不敢进村,保民平安,得民供奉。
“2015年,我们村新建村委会办公楼时将庙址分建为办公楼和民俗文化馆。全村人都很支持建民俗文化馆,有的负责撰写村史、村名由来等文字资料,有的将自己家使用过的农耕具、生活用具捐赠出来。”在宋俊凯看来,李化宇村的村民很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
“‘重教启智,耕读传家’的传统,在李化宇村已经沿袭了一二百年。这也是李化宇村走出这么多大学生的根源。”分析村里人才辈出的原因,宋俊凯说,李化宇村历史上就重视教育,很多农户都是诗书世家,为后人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早在1947年,村里就在祖师庙后院东厢房办起新式私塾学校,为孩子开蒙启智。当时,全县也没几家像样的办学机构。”宋俊凯说,私塾学校负责人宋中林和宋金珠都是李化宇村人。当时私塾有学生30多名,主要习读四书五经。新中国成立后,该校并入大庙张小学。
记者在民俗文化馆内还看到一封手写的家书:“爷奶在旧社会吃过苦,受过罪。你们作为儿孙,要好好劳动,勤俭节约,防灾要有余粮。你们要听党的话,听国家号召,爱国守法,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要帮助别人,孝敬老人。人的一生要多做好事,邻里相处人人尊敬。公元一九五五年秋。”
宋俊凯介绍,这是李化宇村北大院宋书银所写。老先生生于1897年,家族是颍东大地名门望族。他家几代人近30口在一起生活和谐,就是因为严格的家训和文明的家风。
村民告诉记者,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李化宇村民风淳朴,逐渐形成了攀比学生的风气,成了声名远扬的“状元村”。
深挖地方“状元”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休闲游……李化宇村正把“状元村”的故事传播给更多人。因为这不仅是一个村的荣光,还是新时代的清风朗月——在希望的田野上,不断逐梦、守正、前行。
一个村庄何以成为“状元村”?在这个共459户2021人的村庄里,如何培养出13名博士、7名硕士、260多名本科以及大专生?
记者采访多位“状元”的父母,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家孩子跟其他孩子一样”。因为在这个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大学生。培养孩子,是比攒钱盖房子更重要的事情。这些父母,大多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再苦再累,也要给孩子提供上学的机会,让他们改变命运。
对于这些走出去的“状元”,父母的生活就是第一堂课,身边的榜样就是第二堂课。前者告诉他们生活的苦难,后者告诉他们未来的天地。他们并没有比别人更聪明,他们身上比别人更多的是求知欲。
李化宇村能够走出这么多“状元”,不是偶然和巧合。李化宇村人对知识的崇拜由来已久,村里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一个人影响一个家庭,一代人影响几代人,榜样的力量润物细无声。
人才是李化宇村的特色和宝藏。读书带给这些农村孩子人生蜕变,个人命运改变了,家庭的命运也在改变,随之李化宇村也在改变。这些孩子有的用自己的力量反哺乡村,有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这些“状元”带给李化宇村的是与外界更多的信息和联系,更是一种发展的信心和力量。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 震
校对:王麓棣
统筹:周鹤琦
审读:谭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