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广陵琴韵代代传

召陵区青年镇有一名年轻人,他用自己的热爱与执着为古琴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他就是广陵琴派第十四代传人张恒飞。近日,记者走进青年镇,了解张恒飞与古琴的不解之缘。

古琴古时称“琴”,又名瑶琴、素琴、七弦琴等,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最早的弹拨乐器之一,被列为“四艺之首”,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古琴在发展历程中,因区域、师承和传谱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演奏流派,其中广陵琴派是清代以来影响最为广泛的琴派之一,至今仍活跃于琴坛。
广陵琴派以振兴广陵琴学、发展民乐为宗旨,定期交流切磋琴艺,继承发扬广陵琴派的风格。广陵琴派以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为美学标准,注重内容和感情的表现,逐渐形成了刚柔相济、声韵并茂的艺术特色。
广陵琴派传人众多,从琴派初成至今已经传承十四代,影响深远。张恒飞的老师赵艳春是许昌人,自幼酷爱传统乐器。多年前,赵艳春在南京部队服役期间偶然结识了古琴广陵派第十二代传人徐永,便拜徐永为师。
多年来,赵艳春不仅潜心研学琴艺、琴学理论以及斫琴技艺,还博采众长,利用空闲走访多名国内著名古琴演奏家。其间,赵艳春发表了《古琴文化与许昌之渊源》《琴材论》《古琴欣赏艺术之闻声化图》等文章,出版了《古琴演奏入门》一书。除此之外,他还积极组织古琴活动,多次开办古琴公益课堂,培养出许多古琴人才。
和赵艳春一样,张恒飞从小就表现出了对古琴浓厚的兴趣。“小时候,有次电视上播放古琴弹奏的片段,我瞬间就被古琴的音色深深吸引。”张恒飞说,“古琴的音色古朴、厚重、深沉、悠远,余音袅袅,就像一位穿越千年的老者,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人间的悲欢。”
初中毕业时,张恒飞买了一套《鲁迅全集》。读到《嵇康集》里的《琴赋》篇时,他被嵇康的才华深深吸引。“我觉得《琴赋》写得精彩绝伦。细读文章,如见古人携琴出游之境,如闻古人抚琴而歌之声,也体会到了嵇康在诗中所写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逍遥自在。”张恒飞告诉记者,从此以后,他便成了古琴爱好者,经常收集与古琴有关的各种信息,研究学习。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恒飞得知古琴广陵琴派第十三代传人赵艳春要来漯河举办演出,非常激动,于是就到现场观看。观看后,张恒飞内心很是震撼。“赵老师弹奏的是《广陵散》,当时我觉得整个房间的空气都在震荡!我心生敬意,当场便表达了从师的意愿。”张恒飞说。
从此,张恒飞与老师赵艳春结缘,开始了正式学琴之路。当时,张恒飞还在上高中。一有时间,他就去赵艳春那里习琴。“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很独特。他主张化繁为简、化苦为乐——学乐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张恒飞说。有一次张恒飞弹琴弹了很久,脖子比较酸,就去问赵艳春:“老师,弹琴需要下这么大的功夫,那对于受不了这个枯燥过程的初学者,该怎么引导他们坚持下去呢?”赵艳春点拨他说:“累了就歇歇,歇够了就继续学习。大道至简,引导学生也一样。还有,学习一定要在教室里学吗?弹琴一定要在自己的房间弹吗?要在玩中有学、学中有乐、乐中有得,懂得生活。”那一刻,张恒飞理解了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深刻含义。
高中毕业后,张恒飞考入郑州西亚斯学院。其间,他担任学校古琴社团的社长。他的老师赵艳春是郑州西亚斯学院特聘古琴老师。在赵艳春的带领下,张恒飞负责古琴教学、古琴演出等事务。在校期间,张恒飞经常组织古琴社团成员参加节日会演、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并积极与国际友人展开友好交流,传播古琴文化。
大学毕业后,怀着满腔热忱,张恒飞成立了古琴工作室,并不断开展教学、演出、直播以及非遗进校园、非遗下乡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张恒飞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能近距离感受古琴的魅力,对古琴产生兴趣。同时,他还拍摄有趣的古琴教学视频、演奏视频等,利用网络把古琴之美传递到更广阔的天地。“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未来古琴文化定能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张恒飞信心满满地说。

文/图 漯河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李沛真
校对 刘亚杰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李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