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履职提质增效 实干担当助力发展——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工作综述

春华秋实又一载,一路芳华一路歌。
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这一年,也是市人大常委会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一年。回望过去,一件件民生实事,一组组翔实数据,无不承载着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一次次审议监督、一场场视察调研,无不记录着市人大常委会履职尽责的点点滴滴;一趟趟基层走访、一份份意见和建议,无不体现着全市人大代表的为民初心。
一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锚定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依法履职尽责,积极担当作为,各项工作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加强、在服务大局中持续提升,全面完成了市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两项工作被评为全省人大系统“出彩工作”,漯河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三年有两项工作获奖的省辖市;在全省“为人民履职、为中原添彩·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经验交流会、市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学习班、《人民代表报》理论研习实践基地建设研讨会等会议上作典型发言;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李亚等领导先后6次对漯河人大工作作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在全省党委领导支持人大工作考核中,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全面领先、持续领先作出了积极贡献。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保证。
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牢牢把握政治机关定位,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
持续强化创新理论武装。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共组织集体学习17次、专题研讨8次,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坚守人大工作的大方向、大原则、大道理。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247人次,参观市警示教育基地、廉政文化馆等96人次,推动机关党员干部认真学纪、全面知纪、对标明纪、笃行守纪,切实把党纪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人大工作的实际成效。
坚决贯彻市委决策部署。市委高度重视人大工作,定期听取市人大常委会汇报,经常向人大出题目、提要求,全力支持和保障人大依法履职、开展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严格落实请示报告制度,及时向市委请示报告19次。认真落实市委交办的重要任务,紧紧围绕重点产业链培育、预制菜产业发展、国道107新建工程和平漯周高铁漯河段项目建设、养老产业园建设等中心工作,躬身入局,破解难题。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人大依法任免有机统一,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82人次。
倾力服务全市中心大局。聚焦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原食品实验室建设、重大项目推进等重点工作,找准依法履职的切入点、着力点,高质量做好立法、监督、代表等各项工作,听取审议市“一府两院”报告18个,开展执法检查3项、评议询问1次,跟踪督办审议意见6项,就有关重大事项作出决议决定8项,更好地把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切实做到市委工作重心在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力量就汇聚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全力助推经济运行稳定向好。围绕全市深入推进“三个一批”“三个五百亿”、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情况,持续采取“专项工作评议 专题询问 满意度测评”模式,打好监督“组合拳”。加强对计划执行、预算执行、审计及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监督,及时审查批准市级预算调整方案,听取审议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管理等情况报告,守好国有资产“家底子”和人民群众“钱袋子”。
全力助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听取审议全市研发投入暨创新平台建设情况报告,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围绕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开展专项视察,致力将文旅文创产业打造成漯河新的支柱产业。跟踪督办《漯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审议意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空间保障。
全力助推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把增进民生福祉、加快幸福之城建设作为人大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省、市、县三级人大联动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监督。听取审议全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等情况报告,跟踪督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双减”政策等审议意见。深入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市、县、乡三级共票决产生民生实事322项,基本实现全覆盖;对市定10件20项民生实事持续加强跟踪督办,民生实事全部顺利完成。
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紧紧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支撑改革、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健全完善立法机制。坚持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各专门委员会“专”的优势、法制委“统”的职能、常委会“审”的作用,探索实行提前介入工作机制。坚持立法与普法相结合,定期在《漯河日报》等媒体刊发普法专版,使立法过程成为宣传法律、弘扬法治精神的过程。
全面提高立法质量。建好用好48个基层立法联系点,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地方立法中。围绕《漯河市澧河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起草,走访基层群众1361人次,收集意见和建议289条,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全票通过。目前,我市已出台地方性法规15部,是全省制定地方性法规最多的设区市之一,“小切口”立法经验在多家省级以上媒体刊发。
深入推进法规实施。听取审议全市法治政府建设、法院执行等工作情况报告,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漯河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实施情况,对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宗教事务条例》等审议意见进行跟踪督办。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接收报备规范性文件45个。扎实做好人大信访工作,分别受理群众来信来访95件次、336人次。
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切实做到民有所 呼、我有所应。
扎实开展代表履职活动。深入开展“为人民履职、为中原添彩·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全市4935名五级人大代表积极参与,有效运用“线上 线下”“站内 站外”“固定 流动”等多种方式,接待、走访群众3.5万多名,收集意见和建议2167条,推动解决问题1346个。全国人大《联络动态》和《人民代表报》等多次介绍我市做法。
深化拓展代表履职平台。深入开展全域创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在全省率先出台工作规则,在高标准建成338个代表联络站点的基础上,把联络站点向产业化拓展,建立食品加工、盐化工等19个产业联系点,实现联络站点和园区建设、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把代表小组向专业化聚集,设立冷链物流等特色代表小组16个、教科文卫等专业代表小组15个;把代表履职向网格化延伸,畅通基层民主“最后一公里”。我市代表联络站建设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持续优化代表履职服务。持续深化 “双联系”制度,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常态化、全覆盖联系基层人大代表293人次。拓展代表对常委会工作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组织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立法调研、执法检查、评议询问等165人次。注重代表能力提升,全市共举办代表培训班27期,培训代表3689人次。加强代表履职管理,落实代表履职登记、报告、评价制度,组织开展代表述职活动,进一步激发代表履职活力。提升代表建议“提、审、办、督”全链条工作质效,市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所提249条建议均已办结,有效推动解决了一批事关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打造让市委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政治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工作机关、代表机关。
自觉扛稳政治责任。自觉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以党建工作高质量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履职先锋在行动》荣获首届全国优秀党建品牌,市人大常委会是我省3家获奖单位之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有关办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自觉锤炼过硬本领。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形成一批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其中3篇调研报告被评为全省人大系统优秀调研成果,《关于漯河市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培育情况的调研报告》荣获一等奖。围绕“委室主任传经验”“业务骨干话担当”“新生力量谈奋斗”等主题,进一步引导机关党员干部学政策、强理论、钻业务、提能力。
自觉提升工作效能。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常委会会议纪律规定等制度33 项。以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为契机,全面加强人大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成立市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充分发挥《人民代表报》理论研习实践基地作用,《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加真切可感》等103篇稿件在省级以上媒体刊发。主动配合省人大各项工作,进一步密切与兄弟市的联系交流,切实加强对县、乡人大的指导,形成上下联动、同向发力的良好局面。
回首方知行渐远,登高振奋再向前。新的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拼搏进取、奋勇争先,稳中求进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漯河新局面贡献更多人大智慧和力量!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熊勇力
校对 张伟伟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李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