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奋力开创“两区一窗口”建设新局面 ——访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钮盾

“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意义重大、催人奋进,为做好2025年工作,推进现代化漯河‘二次创业’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日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钮盾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将抓好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的传达学习和贯彻落实,抢抓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漯河港扩容提质等重大机遇,坚持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锚定“两区一窗口”战略定位,持续抓招商、上项目、建园区、扩投资,加快临港经济、冷链物流、临港科创三大产业延链补链,着力构建枢纽 交通、枢纽 物流、枢纽 商贸、枢纽 文旅四种产业生态,全力打造开放新区、产业新区、枢纽新区、魅力新区。
突出港口建设,打通开放大通道,推动港、产、城协同发展,构建大开放格局。抢抓漯河港大开发大建设机遇,着力打通“水、公、铁、空”四个对外开放大通道。推动漯河港扩建工程全面开工,完成沙河航道“四升三”工程和漯河港一期智能化改造,港口货运量力争达到300万吨以上。推动临港铁路专用线早日开工建设,全面打通铁路进港区的“最后一公里”。以传化公路港为龙头,整合公路运输资源,对接郑州航空港、国际陆港和漯河港,全年公路货运量力争突破300万吨。以马来西亚棕榈油进口为切入点,逐步拓展与钦州港、黄埔港、泉州港的国际海运航线集装箱运输业务合作,提升豫货出海、海货入豫的双通道承载能力。
突出开放招商,强力实施战略引进,靠大联大,借外力发展。建立健全“招商大统筹”机制,全面深化全产业链招商,紧盯“链主”企业、龙头企业,探索基金招商、科技招商等新模式。围绕枢纽 交通、枢纽 物流、枢纽 商贸、枢纽 文旅四种业态,优化完善招商图谱,紧盯在谈的50家重点企业,力争新签约亿元项目20个以上。对已签约的中科谱光、马来西亚棕榈油产业园等5个重点项目,压实专班任务,加大对接力度,尽快落地开工。用好中物联冷链委、中国供销冷链等央企资源,力争新引进3个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百强企业投资项目。大力引进综保中心,加快大宗商品、跨境贸易、供应链金融、电子商务、区域结算等业态培育,加快“四个中心”引进,变要素“流量”为效益“留量”。
突出项目建设,持续加大投入,拉动经济快速发展。坚持以大项目带动大开放、大开放拉动大发展。全年谋划实施重点项目建设43个,总投资102亿元,制订“一项目一方案一台账”,倒排工期,合力攻坚。漯河港二期、临港铁路专用线、新107国道示范区段等重大工程项目,由主要负责同志领办、分管班子成员直接对接;冰洋冷链、大河智联等延链补链项目,确保全部投产运营;中科谱光、中国供销冷链、临港粮食物流园等项目,加快实体仓储建设的同时,把冷链业态向下游延伸,力争做到投产即有流量,实现单一业态向融合业态转变。
突出技术创新,打造专业园区,加快产业集聚,形成产业规模。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引进研发型企业进驻和专业人才培养,鼓励企业自建研发平台和技术改造,加快新技术、新材料等场景应用,赋能园区科技转化新优势。冷链产业园方面,打通天台山路、颍河路等路网,新培育a级以上物流企业10家以上,加快圆福冷链、进出口监管总仓等传统冷库的智能化改造,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化冷链专业园区品牌。临港经济园方面,全力推动公路、水运、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新基建发展方向,加快数字码头、智慧港口提升,推广网络物流、数字平台、无人仓库、智能云仓、模块管理、自动装卸,打造“云”上产业链,帮助企业提升转运效率30%以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临港科创园方面,积极与沿海先进园区共建“飞地”模式,承接科创型企业进驻标房10家以上。抢抓我省培育新兴产业的机遇,做大智能机器人、智能云仓等产业流量,培育产业生态,为产业链转移升级打好基础。
突出要素赋能,破解瓶颈制约,保障园区加快发展。做好“一企一策”“一链一策”跟进服务,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抢抓政策机遇,围绕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确定的支持领域,积极谋划储备申报一批新项目、好项目,形成项目梯次推进态势。全力做好本地企业供应链在外地企业的引进,尽快形成集聚效应。结合“万人助万企”活动等,坚持用好项目日调度、周例会制度,以优质的项目服务为示范区大开放建设注入新动力,为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贡献示范区力量。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熊勇力
校对 刘亚杰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李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