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康复救助照亮希望之路

1月9日,记者在市残联定点康复机构——市三院儿童康复科看到,医护人员陪同孩子们在做康复治疗。
谈及孩子的康复经历,家长于女士感慨万千。一年前,她的孩子伊伊(化名)被诊断为语言发育迟缓,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她不知所措。市三院儿童康复病区治疗部主任张霞表示,在残疾儿童康复过程中,孩子和家长的心理建设至关重要。随后,在医生和其他家长的鼓励下,于女士逐渐振作起来。经过一年的康复训练,伊伊有了明显变化。“孩子以前只能断断续续说几个字;现在能够流畅表达,吐字也清晰了,性格越来越开朗了。”于女士说。
不少接受过康复救助的患儿家长表示,市残联实施的康复救助政策帮助许多家庭解决了费用和治疗方面的难题,为他们带来了希望。
另一名在市三院儿童康复科接受诊治的患儿家长薛先生表示,他的女儿贝贝(化名)今年7岁,说话晚且智力发育迟缓。4岁上幼儿园时,贝贝与同龄孩子的差距逐渐显现。了解相关政策后,薛先生和爱人带着贝贝到市三院儿童康复科。针对贝贝的情况,医生为其制订了全面且个性化的康复方案。经过一年多的康复训练,贝贝发生了很大变化。曾经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她,如今变得活泼开朗。“现在,贝贝能自己穿衣服。有需求时,她还会主动喊爸爸妈妈。”薛先生说。
2024年,市残联主动作为、创新突破、规范管理、注重质效,提前、超额完成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省定重点民生实事任务,以专业知识帮助残疾儿童康复,以优质服务赢得残疾儿童家庭的广泛好评。市残联相关工作人员说:“目前,全市1500名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87.5%,完成率位居全省第一。”
记者了解到,2024年,市残联联合10部门出台《2024年漯河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内容、标准、责任,凝聚工作合力。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要求,注重与基本医疗、临时救助等社会保障机制的有效衔接,将救助年龄提高到12岁,让更多残疾儿童家庭受益。
为了将民生实事办理得更有温度,真正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市残联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国康复医学会、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省残联等多方支持,联合市中心医院、市二院等,吸纳全国、全省知名康复专家,组建了市残疾儿童特殊教育专家服务团队、市残疾人康复技术专家服务团队、市残疾人心理疏导专家服务团队、市孤独症早期干预专家服务团队。这四支高水平专家团队以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为阵地,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康复医疗、健康指导、知识普及等活动,打造残疾人康复服务“1 4 n”的漯河模式,切实满足残疾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我们注重人才培养,以此来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统筹19家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的人才资源,开展一系列培训、交流、观摩活动,不断提升全市残疾人康复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此外,市残联联合相关部门建立健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动态管理机制,对康复过程、质量、效果进行督导监管,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19家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机构开展评审认定工作;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精准掌握残疾儿童家庭所需所盼,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做实。
漯河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张 赢
校对 王 培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李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