郾城区:以文化“软实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从青龙舞惊艳亮相全国“村晚”到“寻菌之旅”开辟工业研学新路径,从借势《黑神话:悟空》实现电竞文旅双链融合到“郾城礼物”ip构建文创发展矩阵……郾城,这一坐落在中原腹地的“文化老城”正在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郾城实践新篇章。
推出“接地气”的文化产品
2024年夏天,喜来登酒店成了热门周末打卡地。每到周六,小剧场演出总是如约上演,古乐演奏、模特走秀、戏剧演唱……一场场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群众尽享文化盛宴。这是郾城区引入社会力量,共同打造文旅新空间的一个缩影。
郾城拥有多元的文化要素,如何将这些优质资源直达基层,让文化生活“成色更足”?对此,郾城区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工作方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打造了“周末演绎剧场”“阅读沙龙”“城市书房”等公共文化新空间。
阵地不断拓展,供给持续发力。随着群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郾城区采取“百姓点单”“政府接单”的模式,全年累计举办“村晚”、百姓大舞台、社区文化节等各类文化体育活动近600场次,惠及群众50余万人。各类基层文化合作组织相继挂牌,790余名民间艺人活跃在乡村舞台,先后创作出《商桥我的家乡》《裴城美》等文艺作品。
探索传统文化创新之路
“我们始终坚持古法制作,最大程度保留传统味道。馒头蘸酱,吃出年代感,品出家乡味……”在2024河南文创旅游商品设计开发交流会现场,赵大缸西瓜酱传承人赵鹏程正热情地介绍这一极具本土特色的美食。
赵大缸西瓜酱已有200多年的制作历史,其独特的伺酱发酵技艺和瓜豆清香味深受群众青睐。从西瓜酱到青龙舞、吕氏泥塑,再到榫卯、传统戏帽……郾城绵延不绝的千年文脉,孕育出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许南阁祠、龙塔古篆等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如何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活下来”“火出圈”?郾城区探索“遗产 ”模式,着力推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炒热“文化遗产 节会”,推出“非遗市集”“非遗五进”“文化巡游”等系列活动,通过数字赋能,活化文化遗产形象;举办郾城专题无人机表演,开发“郾城礼物”文创产品,拍摄系列短视频,构建文化遗产“大ip矩阵”。
激发“文化遗产 经济”,探索“非遗产业化”振兴路径,发挥青龙舞、龙城羽毛等重点非遗技艺优势,成立十余家非遗手工坊,构建“产学研用”开发链条,村集体年收入突破百万元;指导谢家驴肉、闫涛羊杂可等非遗美食项目,利用“美食 商业 节会 演绎 旅游”的多维度融合模式,重塑产业价值。
做好“文旅 百业”大文章
2024年国庆假期,笔者走进位于银沙滩的汗血宝马体验基地,只见一匹匹“宝马”外形俊美、步伐轻盈。慕名前来的游人络绎不绝,骑乘体验、换装打卡……花式玩法吸睛无数,日均人流量超1000人。
“‘汗血宝马’进景区项目的爆火,让广大游客了解到漯河不仅有美食,还有名马。公司将继续贯彻落实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向‘创新一种业态、催生一个产业、带动一片发展’的目标奋力前行。”河南中科花鹿有限公司董事长孟令龙说。
围绕“三区”建设规划,该区推行“文旅 ”融合共生模式,推动文旅与科技、商业、康养、美食、电竞等业态串联发展。2024年累计举办中原桃花节、孟子文化节、绿色乡村行等重大文旅活动30余场,吸引超50万人前来参加。鼓励社会力量深耕细分市场,指导“欢漯王国”亲子乐园、绿盈农耕文化体验园等开展国粹杂技秀、欢乐电音节、梦幻童话剧等主题活动。
“我们将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持续促进文旅产业提档升级、供给体系日臻完善、融合发展纵深推进、市场环境持续向优,以文旅‘一业兴’赋能‘百业旺’,以农、食、科、文、旅深度融合为郾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郾城区委副书记、区长李占宾说。
通讯员 张 星 龚苏秀子
校对 刘亚杰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谭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