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90岁老人每年一封情书 向妻子表爱意

“亲爱的令,咱俩携手走过了半个世纪。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你我相敬如宾,互相关爱……”
“亲爱的令,在那梨花盛开的英杨村,我第一眼看到你,就在我脑子里留下了神奇的印象……”
“亲爱的令,不知不觉已一起生活59年了。年轻时家里条件不好,你亲手做鞋,我穿在脚上、暖在心里……”
…………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记者真不敢相信这些充满了温情和爱意的文字竟然出自一位九旬老人之手。他从内心深处对妻子的感激和爱怜,令年轻人都自愧不如。这位老人就是90岁的马克生,妻子是83岁的杨令。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历经风雨,一起走过了60多个春秋。
1月20日,在市区黄河路金地兰乔华府小区,记者见到了这对历经岁月沧桑依旧互爱互助的恩爱夫妻。
互敬互爱 生活甜蜜
1934年6月出生的马克生是河南孟津县人。他1951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成为一名卫生兵,跟随部队入朝作战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荣立三等功一次。1954年8月,马克生转业到当时的许昌地区干部疗养所当了一名医护人员;1962年,马克生调到市二院从事治病救人的医生职业;1963年7月,马克生调到市卫生防疫站工作至退休。
“年轻时的他为人诚信、生活俭朴、作风正派、廉洁自律。虽然他穷得叮当响,但我当时看中了他的人品,觉得他是一个值得托付和依靠的人。”谈起当年依媒人之约见到马克生时的情景,杨令依然略显羞涩。
用马克生老人的话说,当时他和妻子可谓一见钟情,彼此倾心。两人于1961年7月1日结婚。婚后二人琴瑟甚笃,夫唱妇随,生活甜蜜,从没有红过脸,是远近闻名的模范夫妻。马克生和杨令育有一儿一女。在夫妻二人的良好教育下,儿女都学业有成。
虽然马克生老人年事已高,但他每天坚持锻炼,身体硬朗,思路清晰,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严谨作风,坚持用党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近年来,马克生老人积极发挥余热,到单位、学校和社区等地方作报告。每到一处,马克生老人结合自身的革命经历,用心讲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和红色故事。他的讲述激励着每一名党员干部、学生、职工和群众,使他们更加坚定了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我出去讲革命故事,老伴很支持。不管走到哪里,她不但照顾我,还是我的随身‘翻译官’。”马克生老人笑着说。
杨令老人也笑了。她说:“这几年他耳朵有点儿背,听得不很真切,我就凑近他的耳朵边再给他复述一遍别人说的话。”
以信抒情 吐露情怀
谈到老人为妻子写情书的初衷,马克生老人声音轻柔地说:“我们夫妻二人很少分开过,生活中都是她照顾我,这让我心里非常感激,同时也心有愧疚。心里话有时讲不出来,我就每年在结婚纪念日或者七夕节时写一封信给她,把心里想说的话都写出来。从我们金婚纪念日的第二年,也就是从2012年开始,到现在我已经写了12封信。”
杨令老人笑着说:“他在信中张口就是亲爱的,感觉可肉麻。可是仔细想想,说明他心里有我,都是发自内心的话,就没阻拦过他,随他写吧。这些信我们都珍藏着,有时候还拿出来读读。”
记者看到,马克生老人写给老伴的每一封信都字体工整。虽然短的不过二三百字,长的也才四五百字,但字字句句情真意切。
近几年,马克生老人因病住院治疗过多次,因为儿女不在国内,都是老伴陪伴护理。他在信中这样写道:“在我多次患病住院期间,你废寝忘食,日夜守护在病床前给我温暖,使我感受到了生命中美好的晚年时光。每当回味以前,总感觉无比甜蜜……”
平淡的生活就是一种幸福。面对老伴的默默付出,马克生老人在给妻子的信中有时表达着歉意,有时记录着生活中的点滴温暖。这些信不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还是一本暖心的记事簿,就像一首歌中唱的: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马克生老人说:“心里有话就说出来,让最亲的人知道你的爱,她会更理解你,家庭也会更和睦。只要能拿笔写字,以后每年我还会坚持给老伴写一封信。”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齐国霞
校对 王 培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李玉冰